大溝組[1]是1980年曹家欣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。
基本介紹
- 中文名:大溝組[1]
- 外文名:Dagou Fm[1]
- 時代:下更新(世)統
大溝組[1]是1980年曹家欣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。
大溝組[1]是1980年曹家欣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。命名曹家欣,1980年命名。分布範圍山西太谷等地。1特徵主要岩性為黃色礫石層與灰紫色粘土、砂質粘土互層,和灰綠色粘土及少量礫石層。含雙殼類、腹足類、介形類等。與下伏靜樂組...
大溝組 大溝組,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洪安鎮猛董村下轄組,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。
大溝層(組)大溝層(組)是譚錫疇,李春昱於1935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。命名 譚錫疇,李春昱,1935年命名於四川省西昌縣西北之大溝(譚錫疇,李春昱,1931,四川西康地質志附圖),可能相當燈影組,層序不清,定義模糊,且長期廢用。分布範圍 西南,四川省。
大溝組[2]大溝組[2]是河南區域地質測量大隊於1976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。命名 河南區域地質測量大隊,1976年命名,現歸陡嶺雜岩。可改為大溝(岩)組,已停用。分布範圍 華中,河南省。
大溝邊 大溝邊,因該組在大溝邊,故稱大溝邊組,現大溝組的地名。地名含義 因該組在大溝邊,故稱大溝邊組,現大溝組。歷史沿革 該地名現今已不存在。
五十畝村位於海子街鎮東部,與樹垮村、胡家院村、十三畝村、擦槍岩村及小壩鎮接壤,轄28個村民組,大溝組,灣子組,大老包組,坡腳1組,坡腳2組,草龍門組,中寨1組,中寨2組,塘灣組,上寨1組,上寨2組,上寨3組,上寨4組,河頭組,高埂子組,呂家寨組,劉家寨組,小寨1組,小寨2組,團山1組,...
三門系(組)三門系(組)是丁文江於1919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。命名 丁文江,1919年命名(載:安德生(Andersson,J.G.),1923,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專報,甲種,第3號),含義太廣泛,已解體為為木瓜組和大溝組等組,廢棄。分布範圍 華北,山西省。
對該區地層進行了新了康古爾俯衝帶以南的小熱泉子組和底坎爾組,在南北大溝一帶發現了準分子棱菊石,並根據其不整合關係新建了南北大溝組。對準噶爾板塊的碰撞機制和碰撞過程進行了研究,提出是兩大主動大陸邊緣的碰撞,公認的喜馬拉雅碰撞帶的形成機制。 通過礦床地質地球化學、同位床成因研究,確定了礦帶內西...
呌組是位於山西南部地區黃河及汾河Ⅳ級的階地堆積。命名 賈蘭坡等,1962年命名。特徵 二元結構清晰,由下部砂層、砂礫石層和上部略顯層理的微紅色亞砂土夾凸鏡狀礫石層組成。其下多疊覆於大溝組或木瓜組河流相堆積之上;其上被Ⅲ級階地堆積--丁村組上疊或內疊,也可直接被Ⅱ級階地堆積--峙峪組內疊。下與大溝...
在南北大溝一帶碳酸鹽地層中發現了國際公認的代表維憲晚期菊石,並結合與其上覆地層阿齊山組為不整合關係新建了南北大溝組,地層劃分。首次研究了準噶爾板塊與塔里木扳塊的碰撞模式、碰撞機制。並對區內構造層次進行了劃分,研究了區內花崗岩與碰撞的關係,將碰撞前、碰撞期、碰撞晚期和碰撞後四組。通過礦床地質地球...
太谷組(系)太谷組(系)是1931年巴爾博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。命名 巴爾博,1931年命名于山西省太谷縣(中國地質學會志,10:71-79),原定義不明確,後人對層位內涵認識不一,無人沿用,與大溝組為同物異名,廢棄。分布範圍 華北,山西省。
下三門系(組)[2]下三門系(組)[2]是卞美年於1934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。命名 卞美年,1934年命名,不符合岩石地層命名原則,相當於現稱的大溝組(同物異名),已廢棄。分布範圍 華中,河南省。